此诗为陶渊明晚年所作,时值西晋灭亡、东晋文帝司马睿即位,举国上下歌舞升平,陶渊明却因不为世俗所容,归隐田园。诗中,他抒发了对世俗的愤懑与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搭盖房屋。
人境:人世、人间。
车马喧:形容城市中的喧嚣繁华。
问君何能尔:请问你能做到这样?
心远地自偏:心胸旷达,故而即使身处闹市,也能独享清静。
采菊:采摘菊花。
东篱:东边的篱笆。
悠然:闲适安然的样子。
南山:指陶渊明家乡附近的庐山。
山气:山间的灵气、烟霞。
日夕佳:日出日落时景色最佳。
飞鸟相与还: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此中有真意:这里面含有深奥的道理。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别出来,却已经忘记了语言。
首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陶渊明虽身处人世,却能独享清静。一个“而”字,将喧嚣的城市与宁静的田园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颔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进一步解释了陶渊明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诗人认为,心胸旷达,才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独享清静。
颈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悠闲自得的情趣。诗人采菊东篱,悠然欣赏远处的南山,心旷神怡,乐在其中。
尾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但这种真谛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