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诗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二首 其一》,这是一首请求令狐绹给自己安排官职的诗。
$$\bold{游园不值}$$$$\text{隋堤三月桃花开,}$$
$$\text{尘香粉扑逐香来。}$$
$$\text{不逢仙苑主人醉,}$$
$$\text{短鬓侵堤草自灰。}$$
$$\bold{译文}$$
$$\text{隋堤三月桃花开,}$$
$$\text{一片红尘香气扑面而来。}$$
$$\text{没有见到仙苑主人喝醉,}$$
$$\text{两鬓的短发在堤边的芳草里混迹。}$$
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年十一年(852)考进士第一,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因此很多人认为《游园不值》诗的背景是长安的隋堤春游。不过,隋堤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开凿,离诗人李商隐生活的年代较远。有学者认为,李商隐《寄令狐郎中二首》中的《游园不值》诗应是系友人游隋堤时即景赠令狐绹所作。李商隐的这首诗实际是托友人游隋堤之事作为象征,借以述说自己内心的愤懑。
诗中的主人,有人认为是令狐绹,也有人认为是牛僧孺。诗中说,在三月春风中,桃花盛开,隋堤上充满了浓郁的香味,这是适于踏青游园的良辰美景,可是自己却无缘领略这番春光美景,不禁感到非常懊丧。这实际是借用隋堤之游、香气之醉托辞,以委婉的语气倾诉自己不逢赏识之情,不得见知遇之主的遗憾。
由此,诗人转而写晚春时隋堤桃红柳绿、景色宜人的景象,但令人扫兴的是,始终没有等到主人,任凭时间一天天消磨,两鬓上的短发也日见稀疏灰白。这又是用比兴的手法,抒写了自己早年落第的失意,中年失职的困顿与不安。虽然诗里不说,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遭到冷遇的愤懑和忧虑之情,却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