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是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中常见的题材,一般是指诗人游览园林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欣赏到园林的景色,而产生的遗憾和惆怅之情。
游园不值这个诗题,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春日游园不值》中,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春天,杜甫时年34岁,因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眷逃难至成都,寄居在朋友严武的别墅中。一天,杜甫兴致勃勃地到园中游赏,却发现园中百花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谁?
芬芳依旧满园里,
唯有诗人独断绝。
这首诗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杜甫先写园中桃花凋零,道士不知去向,刘郎亦不知何在,然后写园中芬芳依旧,只有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园中,无人相伴。这种对比,让诗人感到十分凄凉和惆怅。
后来,游园不值这个诗题被许多诗人所借用,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游园不值》、明代诗人高启的《游园不值》等,这些诗人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游园不值这个诗题,是指诗人游览园林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欣赏到园林的景色,而产生的遗憾和惆怅之情。诗人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