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因奸臣陷害,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被流放至夜郎。在流放途中,李白经过巴东三峡,面对皎洁的明月,不禁思念起了遥远的故乡。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静夜思》。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境深远。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了静夜中思乡的情景。首句“床前明月光”,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也烘托出了夜的宁静。第二句“疑是地上霜”,写出了诗人对月光的错觉,也表现出了诗人思乡的急切。第三句“举头望明月”,写出了诗人抬头仰望明月的神态,也表现出了诗人思乡的深切。第四句“低头思故乡”,写出了诗人低头思念故乡的心情,也表现出了诗人思乡的绵长。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秋,当时杜甫正在成都被叛军包围,处于非常困苦的境地。一天晚上,他听到戍鼓声和雁鸣声,不禁思念起了远在长安的弟弟杜甫。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诗人以戍鼓声和雁鸣声作为背景,衬托出了月夜的寂静和诗人思乡的深切。首句“戍鼓断人行”,写出了戍鼓声的急促和凄凉,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第二句“秋边一雁声”,写出了大雁的孤单和凄凉,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第三句“露从今夜白”,写出了露水的洁白和寒冷,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第四句“月是故乡明”,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任职。重阳节那天,他想起远在山东的兄弟,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深意切。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了独在异乡过重阳节的孤单和思念之情。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写出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孤单和寂寞。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了诗人在佳节倍加思念亲人的心情。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写出了诗人对兄弟登高的想象,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第四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出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