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狱中诗」:李白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入京,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因上疏救太子、犯下获罪谪官罪,被流放夜郎。李白在流放的途中写下了这首《狱中诗》。
2. 「三杯吐然诺」:吐然:痛快、坚决地说。李白痛快地立下诺言,不负友人对他的期望。
3. 「五岳倒为轻」: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以五岳之重来形容李白所立下的诺言的不易。
4. 「眼花耳热后」:眼花耳热:形容因酒醉而精神恍惚。李白因饮酒过度而产生了错觉。
5. 「亦复促织惊」:促织:蟋蟀,李白误以为蟋蟀在叫。
6. 「床头屋漏无干处」:屋漏无干处:比喻处境艰难,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李白身处狱中,无法摆脱困境。
7. 「雨脚如麻未断绝」:雨脚如麻:形容雨下的很密集。李白以雨来形容自己的处境。
8. 「自经丧乱少睡眠」:自经丧乱:自经历战乱。少睡眠:睡眠很少。李白在经历战乱后,精神受到创伤,无法安眠。
9. 「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长的夜晚。沾湿:被露水打湿。何由彻:怎么能够熬过去。李白在狱中整夜无法入睡,感到十分煎熬。
10. 「安得奋飞逐轻云」:安得:怎么能够。奋飞:奋力飞翔。逐轻云:追逐轻飘飘的云朵。李白渴望能够像云朵一样自由飞翔,摆脱困境。
《狱中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李白在狱中的痛苦和对自由的渴望。
诗的第一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写出了自己豪爽的性格和对友人的忠诚。他愿意为了朋友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诗的第二句「眼花耳热后,亦复促织惊」,李白写出了自己饮酒过度的后果,以及在狱中精神恍惚的状态。他将蟋蟀的叫声误听为促织的鸣叫,可见他的精神已经十分混乱。
诗的第三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李白写出了自己狱中的处境。他身处狱中,无法逃避困境,只能任由雨水打湿自己的床头。
诗的第四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李白写出了自己在狱中无法入睡的痛苦。他经历了战乱,精神受到创伤,整夜无法安眠。
诗的最后一句「安得奋飞逐轻云」,李白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像云朵一样自由飞翔,摆脱困境。
整体而言,《狱中诗》是一首感情真挚、意境悲凉的诗作。李白在狱中备受煎熬,但他依然对自由充满信心,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