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
春天种下一粒谷子,秋天可以收割万粒谷子。天下没有一块闲田,但农民仍然饿死。
这首诗是李绅在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写的。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的时期,但社会矛盾仍然尖锐。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
首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出了农民辛勤劳作、丰收在望的景象。但第二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却笔锋一转,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当时,唐朝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流民。即使是那些有幸拥有土地的农民,也经常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虽然农民辛勤劳作,但仍然难以养活自己和家人。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李绅
中午时分在烈日下锄禾,汗水滴落到禾苗的根部。有谁知道盘子里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作得来的。
这首诗也是李绅写的。诗人通过对农民锄禾劳动的描写,赞美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也让人们了解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首句“锄禾日当午”写出了农民锄禾时烈日当头、汗流浃背的辛苦景象。第二句“汗滴禾下土”进一步描写了农民锄禾时的汗水滴落到禾苗根部的场景。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农民锄禾时的艰辛。
第三句“谁知盘中餐”发出了一个疑问,让人们思考盘子里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第四句“粒粒皆辛苦”回答了这个问题,告诉人们盘子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勤劳作得来的。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意。它不仅赞美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也让人们了解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这首诗也启发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代·白居易
正是江南美景最好的时候,落花时节我又见到了你。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写的。当时,白居易正在杭州任刺史。他在春天时节赏花,偶遇故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正是江南好风景”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第二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出了诗人与故人重逢的喜悦心情。这两句诗意境优美,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春色中。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细腻。它不仅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也表现了诗人与故人重逢的喜悦心情。这首诗也是白居易诗歌中比较著名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