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之巅,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黄鹤楼素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是清代乾隆、嘉庆之际的文坛领袖,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嘉三大家”。袁枚诗文并擅,诗学性灵,文尚清丽,对后世影响很大。
袁枚的黄鹤楼诗为:《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袁枚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游览黄鹤楼时所作。诗中,袁枚首先写了黄鹤楼的典故,即仙人费祎乘黄鹤归天而去,从此以后,黄鹤楼就成了人们凭吊仙人的地方。接着,袁枚抒发了对仙人乘黄鹤远去和黄鹤楼从此空余的感慨。然后,袁枚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最后,袁枚抒发了思乡之情,表达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绪。
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感情真挚细腻,对黄鹤楼的景色和袁枚的思乡之情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