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成诗何须墨的意思是:在月光下吟诗作赋,不需要墨水。
在古代中国,人们使用毛笔和墨水来书写,而诗歌创作通常是在纸上进行的。然而,在月光下,即使没有纸和墨水,人们也可以吟诗作赋。这是因为,月光皎洁明亮,可以照亮四周的环境,让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所要书写的文字。此外,月光下作诗可以让人们更容易进入一种创作状态,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歌。
历史上,有不少诗人在月光下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月光下创作了《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宋代诗人苏轼在月光下创作了《水调歌头》一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向往之情。
月下成诗何须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的浪漫主义精神。诗人在月光下创作诗歌,不拘泥于形式,不受纸笔的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