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儿诗是我国诗圣杜甫的著名作品,从诗意上可以看出,创作时间约为767年,大约是杜甫56岁时。这首诗作于晚唐,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两年,但大唐帝国依然残破不堪,民生凋敝。杜甫晚年遭逢巨变,生活困苦。
云儿,云儿,过白帝,
十二峰头云似梳。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啼三声泪沾裳。
云儿啊,云儿啊,经过白帝城,
十二座峰峦的云彩好像梳子。
巴东三峡,巫峡最长,
猿猴的哀啼声声入耳,我的衣衫都被泪水打湿了。
这首诗描绘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云儿飘过白帝城,十二峰头云似梳。这里,“白帝城”是指瞿塘峡口的奉节县,是著名的风景区。“十二峰头云似梳”,形容云彩就像梳子一样,梳理着十二座山峰,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三峡的美丽图画。
诗的中间两句,写巴东三峡,巫峡最长。这里,“巴东三峡”是指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巫峡最长”,是指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谷。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所写的地方是巫峡。
诗的最后两句,写猿猴的哀啼声声入耳,我的衣衫都被泪水打湿了。这里,“猿啼三声泪沾裳”,是用了屈原《九章·涉江》中的典故。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写道:“猿鸣三声泪沾裳”,用来表达自己在流放途中对故乡的思念。杜甫在这里借用屈原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忧伤。
这首诗通过对三峡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