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诗人以设问开头,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死亡的无畏,这也是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在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作者将自己终身托付给山川,不再过问世事。“托体同山阿”中的“托”字,是全诗的关键词之一,突出了作者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意味着诗人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都寄托给了山林,与山水融为一体。
2.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岩穴无恶趣,松菊有馀闲。
清言妙道谢,短褐亦吾安。”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两句,引用了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教诲,表明诗人继承了儒家的“忧道”精神,不为贫穷所困扰。诗人以四句诗来描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他生活在岩穴中,远离世俗的喧嚣,与松菊为伴,享受着清闲自得的生活,从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
3.
“咄咄俗中恶,刺挞无厌时。
褊俗多伪态,香洁有余芬。”
诗人对隐居生活做出肯定,并表达了他对俗世的厌恶,同时他强调了隐居生活的清高和超脱,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4.
“质性自然凉,霜露岂能羁。
我性本忧戚,岂改于劳役。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诗的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他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追求,他以秋菊自比,赞美了菊花的贞洁和高洁,表达了自己不为名利所动,始终保持高尚品格的决心。诗人还引用了《论语》中的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表明了他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死亡的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