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自古以来都是诗人笔下的宠儿,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周南·桃夭》、到魏晋时期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再到唐朝时期的《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都对桃花进行了生动描绘,表现了对桃花的赞美之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其叶夭夭。之子于归,宜其孙子。”
《桃花源记》为魏晋时期陶渊明所作一篇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生活。故事讲述了渔人武陵人在捕鱼时误入桃源,并在桃源生活了一段时间,最后离开桃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春夜宴桃李园序》为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一篇序文。序文记述了李白在春天与诸友在桃李园中饮酒游玩的情景,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杯行酒巡,以诗相酬。”
“别杯劝乎花前,好咏适乎诗里。”
“畅叙幽情,莫之或违。”
“姚黄魏紫,争荣一时。”
“爱赏飞花,乐以忘忧。”
“不觉不知更,有如飞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