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在四川成都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春望时所见的萧条景象。表达了对国事及个人身世的忧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家破败了而山河依然存在,战乱后春天来了,满城里草木丛生。
触景生情花朵都随风飘零,触景伤情每听到鸟叫都心惊胆战。
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一封家书胜过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头发越来越短,恨不得把发簪都摘去。
2.
后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说诗人看到春日花落,触景生情,眼泪随花落下。听到一声声惊鸟哀鸣,触景伤情,心惊胆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对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的哀痛、对身处乱离、不知妻儿死活的忧虑与悲愤,特别是对战乱后人民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悲惨境况的同情。诗人由花鸟而触动情感,最后归结到“感时”、“恨别”上来,巧妙地把景物描写同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3.
中间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把诗人的忧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烽火连三月”,说明战火久久不息,战事十分惨烈。战火所到之处,烧毁了无数的房屋,夺去了无数生灵的生命。诗人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内心充满了悲愤和忧虑。“家书抵万金”,表明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十分深切。在乱离之中,家书成了亲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它可以使亲人之间相互知道彼此的消息,也可以使彼此在精神上得到安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忧虑和痛苦之深。乱离之苦,使他头发都白了,愁得头发也短了,几乎已经无法用发簪插住了。这四句话是全诗的重点,诗人是通过对战乱景象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国家、对亲人的担心和对乱离的痛苦。
4.
《春望》这首诗构思紧凑,语言凝练。全诗以春望所见之景起笔,以“感时”、“恨别”的感慨收束。中间四句具体描绘诗人所见的烽火连天、家书难到的景象,抒发乱离之苦,最后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作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乱离之苦。全诗情景交融,饱含感情,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