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杜甫流放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舟过安仁》
城郭动烽火,战伐日延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帝城下急,荆门山上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城郭:城墙和城门。
动烽火:点燃烽火。烽火是指古代边境上用来报警的火堆。
战伐:战争。
日延绵:日复一日地延续下去。
家书抵万金:家书的价值相当于万金。
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城。
急:急流。
荆门山:在今湖北荆门市。
戍鼓:边防军击打的鼓。
边秋:边塞的秋天。
一雁声:一只大雁的叫声。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开始,露水便会变白。
月是故乡明:月亮在故乡才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有兄弟的都分散了。
无家问死生:没有家可以询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寄出的书信长期没有收到回音。
况乃未休兵:况且战争还没有停止。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时,杜甫正在洛阳,听说叛军攻破了潼关,长安危在旦夕,于是他携家眷逃亡蜀中。途中,他经过安仁县,有感于战乱的惨烈和家国的离散,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城郭动烽火,战伐日延绵。”写出了战乱的残酷和旷日持久。烽火四起,战火连天,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颔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乱对人民的巨大伤害。烽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难通,音讯全无。家书的价值相当于万金,可见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之切。
尾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和萧瑟。戍鼓声声,阻止了人们的出行。边塞的秋天,只有一只大雁孤零零地飞过,显得格外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