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以格调清雅、含蓄蕴藉著称,其中一首题为《偶成》的诗作,更是广为传诵。
朱熹出生于闽中崇安,自幼聪慧好学,早年便有诗作传世。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赴建宁府任知府,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兴办学校,并对辖区内的风俗人情、山川物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了解。
次年春,朱熹从南康军返回建宁府,途经武夷山时,被当地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于是登临山顶,凭栏远眺。此时,他心中感慨万千,遂赋诗一首,题为《偶成》。
“偶成”二字,意为偶然而成,也即兴而作。朱熹的这首《偶成》诗,正是他旅途中偶然触景生情,即兴而作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九曲溪山千载秀,门前流水万年声”,写出了武夷山的秀丽景色和亘古不变的流水声。这两句诗,既是对武夷山风光的赞美,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诗的后两句“身世几翻红叶雨,生涯一枕白云乡”,寄托了朱熹的深沉感慨。前一句“身世几翻红叶雨”,意思是说自己的人生经历了无数次风雨的洗礼,饱尝了世态炎凉。后一句“生涯一枕白云乡”,则是说自己虽然身处红尘之中,但心中却向往着超然物外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