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公,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属福建省南平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朱熹是南宋最具影响力的理学家,一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著述颇丰,是儒家经典的权威诠释者,被后世尊为“朱子”。
朱熹自警诗是朱熹晚年所作,是他对一生所学和所为的总结和反思。诗中,朱熹首先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从早年求学到中年仕途,再到晚年隐居讲学,他感慨万千,深感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接着,朱熹对自己的为人和做学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优点是“心常开”,也就是说,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他都能泰然处之,不为所动。这种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他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因素。
最后,朱熹对自己的缺点进行了反省,他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性太疏”,也就是说,他性格太疏忽大意,不拘小节,有时会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他决心在晚年改正这个缺点,做到谨言慎行,不给人留下口实。
朱熹自警诗是一首很有意义的诗,它既是对朱熹一生所学和所为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他对自己的为人处世和做学方法的反省。这首诗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要戒骄戒躁,要不断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