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苏轼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春,他在家乡眉山任通判时所作,表达了诗人轻松闲适情趣,反映了苏轼乐观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名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的感悟能力。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立于竹林外,几枝桃花映入眼帘,点缀着春江的景色。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渐渐变得温暖,鸭子最先感知到,所以它们率先在江中嬉戏。
竹林外,几枝桃花正在盛开,在春江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温暖的春江水已经让鸭子们率先感觉到,它们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为春江增添了无限生机。
蒌蒿(lóu hào):一种野菜。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有剧毒的鱼类。
田野里长满了蒌蒿,芦苇的嫩芽也已经短小,这正是河豚正在准备来江中产卵的时候。河豚虽然有剧毒,但是肉质鲜美,所以人们常常冒险捕捞它。
苏轼在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春天气息的景象。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轻松闲适的情趣和对生命的热爱。诗中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名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的感悟能力。他能够捕捉到自然界中细微的变化,并用诗歌的形式将它们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