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诗,也称竹枝词,产生于唐代,相传始于唐太宗侍女。竹叶诗是自秦、汉以来的竹枝歌、巴渝歌继承而来的一种民歌形式,因其最先产生于江南,所以又被称作“吴歌”。
竹叶诗多以植物、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作为创作题材,反映妇女的生活与命运,尤其是普通妇女的生活。竹叶诗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妇女的恋爱、婚姻、生育、家务、服饰、劳动、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等,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情风貌。
竹叶诗最早见于唐代的乐府诗,多为五言,七言绝句也很多,也有少数三言、四言的。其语言浅显、通俗,音调活泼、欢快,节奏轻快、明朗,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竹叶诗的写作手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手法有:
1.白描:这种手法以简洁的语言,将事物或事件的特征和细节准确地描述出来,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2.对比:这种手法将两种事物或事件进行对比,以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本质。
3.借喻:这种手法通过比喻将事物或事件的特征比作另一个事物或事件,以达到生动、形象、含蓄的效果。
4.夸张:这种手法将事物或事件的特征或本质夸大,以达到突出的效果。
5.反复:这种手法将事物或事件的特征或本质反复出现,以达到加深印象、强调情感的效果。
竹叶诗作为一种民歌形式,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竹叶诗也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情风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