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势》,原指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公孙龙的学说,后泛指前后抵触、逻辑混乱或格格不入的情况。其背景是这样的:
楚国公孙龙战国后期著名学者、思想家,所持论点常以"自相矛盾"为标准。
公孙龙的老师胡毋敬是当时的知名法家、注重逻辑和辩论。公孙龙与同学陈黯进行了一番辩论"白马非马论"。
公孙龙认为"白马"与"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白马"不等于"马"。而陈黯则认为,"白马"与"马"是同一概念,因此"白马"等于"马"。
争执不下之时,公孙龙的老师胡毋敬便提出了"自相矛盾"这个说法,认为公孙龙的说法前后矛盾,等于自己否定自己。
自相矛盾反映了概念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公孙龙错误地将概念与本质割裂开来,导致了他的理论自相矛盾。
之后,自相矛盾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理论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或格格不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