啁少年是唐朝诗人杜甫所作五绝诗《羌村三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描写了唐朝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长安后,唐玄宗西逃入蜀,长安及周边城乡一片荒凉之情。
羌村三首 其三啁少年,白首归来老未衰。
居人舍,大儿不安有他悲。
盐米尽,酪浆稀,莫笑苍颜不复肥。
愿我一死生入地,天教剑器无颜色。
啁(zhuó):呼喊。
少年:指战事中的青年士兵。
白首:指头发变白,形容年纪老迈。
衰:衰老。
居人舍:住在别人的房屋里。
大儿:指长子。
不安有他悲:不得安宁,还有其他忧愁。
盐米尽:盐和米都吃完了。
酪浆稀:酪浆很少。
莫笑苍颜不复肥:不要嘲笑我头发花白、脸色苍老而不能再变得丰满。
愿我一死生入地:希望我能一死,死后进入地下。
天教剑器无颜色:上天让刀枪失去杀伤力。
战事中的少年们,白发苍苍地回来,但年老体弱却没有衰老。住在别人的房屋里,长子不得安宁,还有一些其他忧愁。
盐和米都吃完了,酪浆也很少,不要嘲笑我头发花白、脸色苍老而不能再变得丰满。
我希望我能死后进入地下,上天让刀枪失去杀伤力。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西逃入蜀,长安及周边城乡一片荒凉。诗人杜甫路过羌村,看到战乱后的景象,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到战争的残酷,少年们白发苍苍地回来,但年老体弱却没有衰老。这说明战事之惨烈,同时也表现了士兵们的坚强。
第三句和第四句写到战乱后的景象,盐和米都吃完了,酪浆也很少。这说明人民生活之困苦。
第五句和第六句写到诗人的感慨,他希望自己能死后进入地下,上天让刀枪失去杀伤力。这说明诗人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反映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及周边城乡一片荒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