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是词牌名,又名《小庭花》。它最早见于唐代,相传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浣溪沙的词牌格式为:双调四十五字,上下阕各五句,四仄韵。
浣溪沙一名源于浣沙溪。北齐诗人刘绘《西山赋》“浣沙溪流碧,石动清晖”。 唐朝大历年间,有诗人王建写过《浣溪沙》六首,其中第一首是:“东风著雨过千门,花落红寻岸艇边。渚岛遥随指顾处,云房半掩翠微烟。夕阳到寺归鸦已,钟与曈和一院喧。”
浣溪沙是词牌名,也是词的题目。浣溪沙的词牌格式为:双调四十五字,上下阕各五句,四仄韵。浣溪沙的词牌比较简单,但它却很受欢迎,因为它可以用来吟咏各种题材的内容,如爱情、离别、怀乡、咏物等。
浣溪沙是最受欢迎的词牌之一,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浣溪沙词。如李清照的《浣溪沙》:“绿肥红瘦”,晏几道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李煜的《浣溪沙》:“春花秋月何时了”,辛弃疾的《浣溪沙》:“丑奴儿”等,都是传唱千古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