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嫦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诗中描写了嫦娥奔月后的凄苦生活和对故乡的思念。
《嫦娥》是李商隐于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所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李商隐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李商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高中。咸通九年,李商隐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又落第了。失意之余,他写下了这首《嫦娥》。
首句“云母屏风烛影深”,描绘了嫦娥在广寒宫中的寂寞生活。云母屏风是嫦娥用来遮挡月光的,烛影深则说明嫦娥在宫中独守空房,无人陪伴。
“长河渐落晓星沉”,写出了嫦娥在广寒宫中度过的漫长黑夜。长河是指银河,晓星是指启明星。这两句诗形象地刻画出嫦娥在广寒宫中孤单寂寞,度日如年的心理状态。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嫦娥偷吃了西王母的灵药,飞到了月宫,从此与后羿天各一方,永不相见。她为自己的鲁莽行为感到后悔,终日思念后羿,夜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最后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写出了嫦娥对后羿的深情厚谊。嫦娥虽然身在广寒宫,但她的心却一直留在人间。她希望蜡烛能替她陪伴后羿,替她流泪到天明。这两句诗感人肺腑,令人不禁为嫦娥的痴情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