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比喻诗文、言论等受到普遍赞扬,广为流传。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乃令齐王以牛车载之。居一月,其肉腐臭,不可食。召诸将佐从者,袒而设俎,脍炙而进之。诸将佐从者皆视,唯樊哙不视,起趋而食之。
在西汉时期,齐王韩信被汉高祖刘邦囚禁起来。为了羞辱韩信,刘邦派人用牛车载着韩信,并让人在路上杀了韩信。然后,刘邦召集众将佐和从者,让他们袒露上身,在供桌上摆放祭品,并把韩信的肉切成小块,烤熟后献给他们吃。
众将佐和从者都看着韩信的肉,只有樊哙不看,而是起身快步走到供桌前,吃起了韩信的肉。樊哙的行为让刘邦很惊讶,他问樊哙为何敢吃韩信的肉。樊哙回答说:“臣与韩信,俱受陛下之恩。今韩信已死,臣安敢不吃他的肉?”
刘邦听了樊哙的话,非常感动。他下令厚葬韩信,并封樊哙为左丞相。
后来,人们用“脍炙人口”来比喻诗文、言论等受到普遍赞扬,广为流传。这是因为,韩信的肉被刘邦赐给众将佐和从者吃,是一种莫大的荣幸。而樊哙不顾自己的性命危险,也要吃韩信的肉,更是体现了樊哙对韩信的忠义。因此,“脍炙人口”一词就有了赞扬诗文、言论等广为流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