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丘
致中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①致:达到。中和:平和、和谐。
②焉:于此。
达到平和、和谐的境界,达到平和、和谐的境界,
天地便安于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这首诗出自《礼记·中庸》,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记。诗中“致中和”是指达到一种平和、和谐的境界。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当阴阳二气平衡和谐的时候,天地万物就会安居乐业,欣欣向荣。
詩中第一句“致中和,致中和”,反复強調“致中和”的重要性,表達了孔子對中和思想的高度重视。第二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則進一步說明了“中和”對天地萬物的影響。當“中和”達到時,天地萬物就會各安其位,萬物就會蓬勃生长。
詩中所說的“中和”,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普遍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當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和睦相处時,社會就會繁榮昌盛。反之,當社會动乱,人民离散时,社會就會衰敗落后。
“致中和”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思想之一。在中國古代,統治者都把“致中和”作為治國的理想目标。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找到一个能够践行自己政治理想的君主。但是,他屡屡碰壁,最终失望而归。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写下了《中庸》,表达了他对“中和”境界的向往。
诗歌的主题是赞美“中和”的境界,并指出“中和”是天地万物和谐发展的基础。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韵律和谐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中反复使用“致”字,强调了达到“中和”境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