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桂,一种常绿乔木,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在我国华南地区也有分布。月桂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其叶片常被用来编织花环,赠送给胜利者或成就者,以示敬意和祝贺。
月桂在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中,也常被用作意象,寄托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例如:
西蜀道难愁晓发,闻呼角笛起乡关。
题诗桂树临江水,扬帆鲈鱼去故园。
晚雨严城偏有泪,山雾寒气又含悲。
自笑怕听征戍鼓,更无人物学苏秦。
这首诗写于杜甫晚年,诗人流落蜀中,思乡心切,闻听征戍的鼓声,不禁心生悲叹。诗中以月桂树为意象,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中秋节时所作,抒发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词中以月桂树为意象,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