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知秋,一叶便能察觉到秋的到来。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全诗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认为秋日胜过春朝,并以一叶知秋的意象来形容秋天的到来。
老马识途,意为老马能够凭借记忆找到回家的路。这句诗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说林训》,全诗为:“昔者楚庄王使人聘于越,既入越境,迷失道路。有一老马,行前识归,卒至于楚。”诗中讲述了一个老马因为常年行走于楚越之间,对道路非常熟悉,即使迷失了道路,也能凭借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故事。
画龙点睛,比喻在关键的地方加一点笔墨,使事物更加生动传神。这句诗出自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全诗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山水一发,风云散清;情往似赠,兴来如诉。犹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登山临水,忽发奇想。心之精爽,忽泻而篇成矣。”诗中将文章的创作过程比喻为画龙点睛,认为只有在关键的地方加一点笔墨,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悬梁刺股,比喻发愤读书,刻苦学习。这句诗出自后汉范晔《后汉书·孙康传》,全诗为:“康家贫,常就邻舍借书读书,至鸡鸣而归。妻患之,乃私以锥刺其股,血流至足。康怡然不辍。邻人奇之,资给其乏。”诗中讲述了孙康为了发愤读书,刻苦学习,在屋梁上悬挂一根绳子,每当自己读书犯困时,就用绳子勒住自己的脖子迫使自己清醒,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疼痛来刺激自己保持清醒,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卧薪尝胆,比喻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这句诗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全诗为:“勾践归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诗中讲述了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灭吴的故事。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切实际。这句诗出自《史记·孙子传》,全诗为:“媪闻之,乃怒曰:‘子之言兵,纸上谈兵耳,不能授之兵而与之战也。’”诗中讲述了孙武向齐国国君献计伐楚,国君对其兵法将信将疑,孙武便用齐国宫中的一群妇女来验证自己的兵法,最终获得了国君的认可。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话就语出惊人。这句诗出自《论语·泰伯》,全诗为:“子曰:‘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谁能以不食肉相悬;不为利以威天下,虽有瘵疾者,犹焉而不病焉。患莫大于不敬,畏莫大于无礼。言满天下,无口过焉;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诗中孔子用芝兰来比喻君子,认为君子即使身处幽僻之地,也不会因为无人而失去芬芳,并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形容君子的言行。
闻鸡起舞,比喻做事勤奋刻苦。这句诗出自唐代李延寿的《南史·祖逖传》,全诗为:“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以此自励。”诗中讲述了祖逖年轻时为了发愤图强,每天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