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博山香炉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经过山东淄博市博山县时,在博山香炉峰游览时所作的诗。此诗真实地描写了博山香炉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博山香炉峰的赞美之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香炉峰: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西南20公里处,因其山势酷似香炉而得名。
2. 潼关路:经过潼关的道路。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是关中与中原的分界线。
3. 西都:长安,唐朝的首都。
4. 宫阙万间:指长安城中的宫殿。
5. 兴,百姓苦:指王朝兴盛的时候,百姓也很辛苦。
6. 亡,百姓苦:指王朝灭亡的时候,百姓也很辛苦。
这首诗一开头,诗人就用一个“聚”字来形容博山香炉峰的众多山峰,用一个“怒”字来形容从博山香炉峰上奔流而下的波涛,可见博山香炉峰的壮丽和雄伟。诗人接着写道:“山河表里潼关路”,意思是说,博山香炉峰位于山河之间,是潼关的咽喉要道。这说明,博山香炉峰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诗人来到博山香炉峰,不禁遥望着西都长安,心中感慨万千。诗人想起了秦汉王朝曾经在这里兴衰更替,宫阙万间都化作了尘土,不禁发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感叹。诗人看到了王朝的興衰无常,也看到了百姓的苦难。他意识到,无论王朝兴衰,百姓总是受苦受难的。
这首诗通过对博山香炉峰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百姓的同情。诗人以博山香炉峰为背景,将历史的沧桑和百姓的苦难融为一体,使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意蕴和人文关怀。这首诗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