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春天,自徐州赴京任职途中,途经泗州时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对春雨中泗州城郊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春雨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词语言清新明丽,意境优美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春天,苏轼奉命自徐州赴京任职。途经泗州时,正值春雨绵绵,景色宜人。苏轼被这如诗如画的春光所陶醉,于是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啸歌,一边慢慢地行走。拿着竹杖穿着芒鞋,比骑马还要轻松愉快,谁会害怕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也能够安然无恙。
料峭的春风吹醒酒意,有些微冷。山头斜照与我迎面相逢。回头望一望来时那萧瑟的暮景,归去呀,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定风波》是一首写景抒情词。上片写景,以动写静,展现了春雨中泗州城郊的迷人风光。词人通过对春雨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片抒情,通过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词语言清新明丽,意境优美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清新明丽。词中所用的语言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字眼,但经过苏轼的巧妙运用,却显得清新明丽,富有诗意。例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两句,就将春雨中漫步的悠然自得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意境优美自然。这首词的意境非常优美自然,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例如,“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两句,就将春风吹酒醒的微冷之意和山头斜照与词人迎面相逢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情感真挚细腻。这首词的情感非常真挚细腻,读来令人动容。例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就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