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悲壮激昂的风格著称,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景象。杜甫的诗歌创作,对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守岁》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当时杜甫羁旅外地,久不得归,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如下:
守岁家何在,
添灯夜未央。
岁阳催华发,
亲朋催白发。
注释:
守岁:守候新年到来,是除夕夜的习俗。
家何在:诗人问自己,我的家在哪里。
添灯:在守岁之夜,人们会在屋中燃灯,以示喜庆。
夜未央:夜还未过,指除夕夜还未结束。
岁阳:一年的时间。
催华发:岁月催人老,头发逐渐变白。
亲朋:亲戚朋友。
催白发:岁月催人老,亲友也逐渐变白发。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除夕夜守岁的孤寂之情。诗的开头,诗人问自己:“守岁家何在?”,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接着,诗人写道:“添灯夜未央”,说明了除夕夜漫长的等待。在漫长的等待中,诗人感到了岁月的流逝,他写道:“岁阳催华发,亲朋催白发”,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亲朋老去的感慨。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家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守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至今仍有很多人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的方式有很多,有的人会围坐在一起聊天,有的人会玩游戏,有的人则会看电视。但无论如何,守岁都是一种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期待的方式。
在守岁习俗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伤害人们。为了躲避“年”的伤害,人们会在除夕夜守夜,直到“年”走后,人们才会出门。
另一个传说则说,玉皇大帝在除夕夜会下凡巡视人间,如果看到有人在守岁,就会给他带来好运。
虽然这些传说都只是传说,但它们却反映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期待的心情。
守岁,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也是一种美好的传统。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