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肖次瞻,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全诗如下:
渑池怀旧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这首诗是苏轼在怀念他已故的弟弟苏辙时所作。苏辙字子由,比苏轼小四岁,两人感情深厚。苏辙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到渑池。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年)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到黄州。兄弟二人一南一北,天各一方。
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思念弟弟苏辙。他曾写信给苏辙说:“轼虽放逐,顾尚存一日之命,足以见子由,终此天年,何忧何惧哉!”可见苏轼对苏辙的感情之深。
熙宁十一年(1078年),苏轼奉命出使西域。在出使途中,苏轼写下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点明了诗人与弟弟苏辙已经十年没有见面了。这十年里,他们生死两茫茫,杳无音信。但是,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却从未忘记。
诗的中间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了诗人对弟弟的坟墓的怀念。诗人想象着弟弟的坟墓孤零零地矗立在千里之外,无人祭奠,十分凄凉。即使诗人与弟弟相逢,恐怕也认不出对方了,因为他们的脸上已经布满了尘土,鬓发也已经斑白了。
诗的最后两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出了诗人对弟弟的梦境。诗人梦见自己回到了家乡,弟弟正在梳妆打扮。他们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诗人料想,弟弟每年肠断的地方,一定是明月之夜,短松冈下。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人肺腑。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比喻,但却真挚感人。诗人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通过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读来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