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由来已久。在唐代,乞巧节已经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唐玄宗时,宫中每年七月七日都要举行盛大的乞巧会,并有专人作诗助兴。唐林杰的这首《乞巧》就是其中一首比较有名的作品。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针乞巧事不劳。
庭前乞巧拜月娥,月娥穿针石榴花。
愿得月娥施妙术,一夜乞得巧如麻。
这首诗写的是乞巧节的盛况。诗的第一二句写乞巧节的由来和习俗。七夕之夜,牵牛织女会相会在银河之上,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乞巧,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
诗的第三四句写人们乞巧的方式。家家户户都会摆上香案,在月光的照耀下,将针线穿入石榴花中。然后,人们会对着月娥拜一拜,祈求她赐予自己心灵手巧的技能。
诗的第五六句写人们对乞巧的期望。人们希望月娥能够施展妙术,让自己一夜之间就变得心灵手巧。
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七月七日举行。乞巧节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祈求爱情、婚姻和心灵手巧的节日。
乞巧节的习俗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摆香案、穿针乞巧、拜月娥和吃巧果等。在这一天,人们会摆上香案,在月光的照耀下,将针线穿入石榴花中。然后,人们会对着月娥拜一拜,祈求她赐予自己心灵手巧的技能。同时,人们还会吃巧果,祈求自己能够拥有美满的爱情和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