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诗的首诗《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诗中描绘了敕勒川一带的美丽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全诗四句,每句五言,语言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被誉为“塞外风光第一诗”。
诗的第一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描写了敕勒川的壮丽景色。敕勒川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阴山横亘其间。诗人用“穹庐”比喻苍穹,形象地写出了敕勒川的开阔辽远。
诗的第二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话概括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天穹高远,草原辽阔,风吹草低,牛羊成群。这是游牧民族最常见的景象。
诗的第三句“水长流,草丰茂。人归来,燕衔泥。”描写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水长流,草丰茂,燕衔泥,这些都是家乡的象征。游牧民族外出归来,看到家乡的草木依然繁茂,飞燕依然衔泥筑巢,不禁感慨万千。
诗的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虽然没有正面写敕勒川,但暗示了它的位置。玉门关是汉朝在西域设置的关隘,也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说春风吹不到玉门关以北的敕勒川。这句诗点明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也表达了诗人对敕勒川的向往之情。
《敕勒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了敕勒川的壮丽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诗中蕴含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使它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