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时期宰相周文庸,因参与元和中兴,得罪权贵,后来被削籍罢相。元和十三年(818年),他从蒲州贬为成州(今四川都江堰)。在成州,他心情忧郁,写下了这首《绝笔诗》,不久后去世。
唐德宗即位后,任用贤才,改革弊政,史称“元和中兴”。周文庸作为德宗的宰相,参与了这场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了许多权贵。元和十年(815年),宦官吐突承璀诬告周文庸贪污受贿,德宗听信谗言,将周文庸贬为蒲州刺史。两年后,周文庸又被贬为成州司马,不久后去世。
衰草连天碧,孤村路断烟。水落浪淘沙,山残月挂檐。
人生几度秋凉,世事几番变迁。
身后事可哀,且看夜霜寒。
这是一首感伤的写景诗。诗人以衰草、孤村、落水、残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索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悲凉。诗的末联以夜霜寒比喻身后事的悲凉,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这首诗中的意象都非常有代表性,衰草连天碧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郁郁寡欢;孤村路断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冷淡;水落浪淘沙,让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山残月挂檐,更让人感到诗人内心的孤寂。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悲愤。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