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清明诗创作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当时黄庭坚因反王安石变法,被贬谪到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清明节期间,黄庭坚登临戎州城外的双溪寺,有感于时势和个人遭遇,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清明节登临双溪寺所作,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的第一句“清明时节雨蒙蒙”,点明了时令和天气。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奠祖先、缅怀逝者。雨蒙蒙的天气也增添了几分萧瑟和感伤的气氛。
诗的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们在清明节期间扫墓时的心情。他们怀着对逝者的思念和哀伤,踏上扫墓的道路。路上雨水迷蒙,行人个个愁容满面,彷徨若有所失,似乎连灵魂都要离体而去了。
诗的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写出了诗人黄庭坚的思乡之情。他身在他乡,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想要借酒消愁。
诗的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诗人黄庭坚的豁达乐观。虽然他身处异乡,但仍能从身边的美景中找到快乐。杏花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盛开的杏花,有牧童的歌声,还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人黄庭坚虽然心中有伤感,但还是被这美丽的景色所感染,暂时忘记了烦恼。
黄庭坚清明诗是一首感伤的诗,但它也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诗人黄庭坚虽然身处异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仍能从身边的美景中找到快乐。这首诗体现了诗人黄庭坚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