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之一。它源于古老的祭祀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距今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楚国的大臣,他爱国忠君,心怀百姓,却遭到奸臣陷害,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悲愤地投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并以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来纪念他。
屈原投江的诗句,最为著名的有两句,分别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橘颂》。这句诗表达了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虽然知道理想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他仍然义无反顾,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它。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怀和坚贞不屈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永不放弃。
关于端午节的诗歌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几首有:
- 曹丕的《端午赐诗》:曹丕的《端午赐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诗中描绘了端午节的热闹景象,并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意义。
- 王安石的《端午日》:王安石的《端午日》也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诗中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绘,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 苏轼的《念奴娇·端午》:苏轼的《念奴娇·端午》是一首词,上片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写,抒发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下片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元曲,共三折。曲中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愤慨。
这些诗歌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端午节的理解和对屈原的纪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