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是重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的疾苦。
《春望》是杜甫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于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杜甫正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任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心情十分沉重。
《春望》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安史之乱的愤慨和悲痛,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国破后的荒凉景象。山河依然存在,但国家却已经破败不堪;城池春天里长满了草木,一片萧索。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的悲痛心情。诗人看到花开花落,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听到鸟儿悲鸣,更使他心惊胆战。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家人的思念。烽火连天,战火不断,诗人的家人远在他乡,家书一封抵万金。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诗人的衰老和悲伤。诗人白发丛生,越搔越短,好像要承受不住发簪的重量了。
这首诗通过对国破家亡的景象和诗人内心世界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对人民造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