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这首诗以草为题,描绘了草原上草的生长与枯荣,以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诗人由此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认为人应该像草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地面对,永不放弃。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当时白居易正在江西九江任刺史。他在九江期间,曾多次游览庐山,对庐山上的草木有深刻的印象。庐山上的草木种类繁多,有乔木、灌木、花草等,其中尤以草最为常见。庐山上的草生长旺盛,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春天,草木萌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夏天,草木繁茂,绿意盎然;秋天,草木凋零,一片萧瑟的景象;冬天,草木枯萎,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白居易在庐山游览时,看到草木的生长与枯荣,由此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他认为,人生就像草一样,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但只要坚强地面对,永不放弃,就可以像草一样生生不息。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诗人以草为题,通过对草的生长与枯荣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诗人认为,人应该像草一样,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永不放弃。诗的开头两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描写了草的生长与枯荣,揭示了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接下来两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进一步描绘了草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了草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诗的最后两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诗人认为,人应该像草一样,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地面对,永不放弃。
《草》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以草为题,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