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很难吃饱,总是鸣叫也无济于事,只会徒劳地消耗精力。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夜色朦胧,蝉的鸣叫声越来越稀疏,树上的叶子碧绿但毫无情意。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仕途上的挫折像梗一样阻碍着自己,故乡的田地也早已荒芜。
烦暑最可怜,还胜夏景清。
炎热的夏天最让人讨厌,但还是比夏天的景色清凉。
赫赫将军后,纷纷宰相薨。
曾经赫赫有名的将军已经死去,曾经风光无限的宰相也已逝世。
至今篱下月,犹为昔年明。
直到如今,篱笆下的月光依然和从前一样皎洁。
这首诗在描绘蝉的生存环境和鸣叫声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蝉的鸣叫声,联想到自己的仕途挫折和故乡的荒芜,从而发出“烦暑最可怜,还胜夏景清”的感叹。最后,诗人用“赫赫将军后,纷纷宰相薨。至今篱下月,犹为昔年明”两句诗,来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