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之所:诗词歌赋中房屋取名妙思
以景入名
寄情山水,以物拟人,是诗人墨客常见的取名手法。如王维《辋川六十二首》中的“辋川”,取自辋水之畔,绿树掩映,清幽静谧之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草堂”,指代诗人寓居成都西郊茅屋,四周野草丛生,隐逸闲适之情。
寄情抒怀
房屋之名亦可寄托作者的情感和抱负。如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既是地名,也隐喻了诗人仕途坎坷,道路崎岖之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引自三国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叹和怀古之思。
以德取名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仁德义礼,房屋之名亦不例外。如孔子《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取名为“学堂”,意为勤学问道,乐在其中;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仁义”,可取名为“仁庐”,寄托了居者仁慈厚德之愿。
数字取名
中国文化中数字也具有寓意。如“九”在传统文化中代表尊贵、长久,故房屋之名可取“九如堂”或“九重天”,寓意富贵安康,步步高升;“七”在古代表示吉祥,故房屋之名可取“七星阁”或“七贤居”,寓意才华横溢,宾客盈门。
结合五格